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> 97 第九十七章 P8(第2页)

97 第九十七章 P8(第2页)

但大家——主要是朱元璋和傅友德——还是很感谢李景隆这样牺牲自己,保全他们的颜面。

朱元璋连忙又咳嗽两声:“哎!你这小子,真是的,看在你还年轻的份上,这点行差走错之举,咱就不多计较了。你多努力,争取让朱棣给你封个大将军吧!至于咱嘛,咱还是要封那真才实学的。”

说罢,朱元璋扯了扯傅友德的衣袖。

傅友德终于放下袖子。

君臣相顾,爱意回转,破镜重圆。

【仁宗死了,洪熙元年7月,宣宗即位2个月,重点来了。

薛禄上奏,要求弃置开平卫。】

郭英心神震动:“?!?!”

你小子,怎么回事,我刚刚才在陛下面前说你的好话。结果你就这样回报我?合着这“对明朝版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”,是和“大明战神”一样反语吗?

【他的理由是,独石等站皆在边野,开平卫的老幼本来就在这附近种田,蒙古人来了,这里无城可守。开平和独石相距五站,城墙不坚固,往来道路荒芜,不如把人口都迁到独石镇里一起管理。

宣宗回答:这事儿太大了,我们以后再聊。

大,真的大啊,洪武时期的开平卫可是在元上都。朱棣结束靖难后,虽然把开平和大宁卫都内迁,但不久后,又把开平卫重新迁回元上都。大宁卫在地理位置上,是与女真人更接近一些。

而开平卫是对东蒙古的最前线。

从元上都迁到独石镇(今张家口赤城县),是直线距离整整326里!

宣德元年6月,薛禄从开平卫回来,再次上疏,要求把开平卫移到独石镇,那地方虽然要冲,但太远,修筑工事都难,粮草问题很严重。

这一回,宣宗没有立刻拒绝,而是召集大家开始商议了。】

朱棣默了半天:“我没记错的话,前面说过,宣德元年,这孙子手下和安南打了败仗,于是和黎利议和。”

朱元璋也头疼:“怎的南面守不住,北面也弃了。弃了开平,那蒙古人一遛马就到长城了,长城沿线守将压力很大,我又没把沿线长城全修上。”

傅友德叹道:“开平卫附近草场挺不错的,蒙古人看你不在那边守,怎可能不来放牧,时间一久,就又全是他们的了。”

【这个商议暂时没得出什么结论,没两个月就发生了朱高煦叛乱事件,宣宗让薛禄平叛。这一段,明史夏原吉的传里有一个很神奇的描写。

原吉曰:“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?臣昨见所遣将,命下即色变,临事可知矣。”

实录里又写,朱高煦初闻朝廷遣薛禄将兵,喜曰,此易制也。直到听说皇帝亲征才有恐惧心。

这个所遣将会是薛禄吗?若是他,薛禄又为什么会闻之色变呢?

为什么朱高煦很开心呢?是看不起薛禄的领兵才能,还是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,于是单方面认为很好打呢?还是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,为了衬托朱瞻基的英明神武?

额……由于汉王事件被夹的很厉害,很难判断当时的具体情况了,反正肯定水挺深的。】

李景隆:“……”

李景隆以小见大,感觉自己为来是没有好下场的。

虽然他投了……但可能还是投得太晚了吧。同样是投了的人,夏原吉竟然敢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当成反面例子来举例,唉,如果那时,我还在朝中屹立不倒,他怎么敢?

可见,我那时,已经倒得很彻底了。

朱棣:“……”

朱棣也没什么好说的,一想到那历史上被夹了的汉王,就想到现在还天天和自己大小声的朱高煦,只能叹一声。

越发的下定决心,不要让孩子们过早知道太多的东西,助长他们太多的野心。

至少如今,老大和老二还天天协同合作,一起试图对抗他这父亲,感情好得很呢。

权力啊,真是一剂毒药啊!

朱棣如此警醒自己。

【叛乱结束后,宣德2年5月薛禄继续配大将军印去开平,并督运粮草。

6月,开平备守都指挥唐铭认为开平孤城,需要朝廷加派人员。此时,以张辅为首的文武百官都认为,粮草难,应该遵从当初薛禄的意见,把家属一类的全部挪到独石,开平旧城只留2班轮岗的精锐哨兵,一班1000人就够了。

宣宗拍板,秋收后就干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