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> 第604章 老板娘原来如此还真是老板娘(第2页)

第604章 老板娘原来如此还真是老板娘(第2页)

第一组学生选择记录一位维吾尔族裁缝阿娜尔汗。她六十岁,独居,每天踩着缝纫机做婚纱,但从不卖给本地人,全部寄往内地婚庆公司。学生们好奇追问原因,她才说起往事:三十年前,她未婚夫在暴乱中被误伤致死,婚礼当天变成葬礼。从此她不再相信爱情,但坚持做婚纱,“因为还有人能穿上它走向幸福,就够了。”

影片完成那天,全班在放映室观看。镜头里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白色蕾丝上,她的手指灵活穿梭,偶尔停顿,望向墙角一张泛黄合影。全程无声,唯有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,像心跳。

放映结束,所有人都哭了。林浩然站起来,只说了一句:“这就是电影。”

与此同时,《回音》的余波仍在扩散。广州一所监狱主动联系团队,希望引入影片作为心理矫治教材;杭州一名观众写信来说,他看完后给二十年前因误会决裂的兄弟写了封长信,对方回电时哭了整整十分钟;更有无数家庭开始尝试“每周一次倾听之夜”??一人说话,全家静听,不准打断。

但也出现了反对声浪。某知名影评人在专栏写道:“《回音》煽情过度,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个体宽恕,实则是逃避结构性责任。”另一派学者则批评“普通人电影学校”是“去专业化”的倒退,认为艺术需要门槛,不应沦为情绪宣泄场。

面对争议,林浩然在一次公开对谈中回应:“我们不是在否定制度,也不是鼓吹无条件原谅。我们只是在问:当法律、舆论、道德都无法抵达心灵深处时,是否还有一种可能??让一个人,真正听见另一个人?如果连这都不被允许,那所谓的正义,会不会也成了另一种暴力?”

话音落下,现场寂静数秒,随后掌声雷动。

就在学校运行满一个月之际,一封特殊的报名信送到了前台。寄件人署名“赵建国”,地址栏写着“四川省某监狱”。随信附带一段录音:低沉男声缓缓叙述,他曾是成都一名建筑工人,因讨薪未果情绪失控,推搡中致包工头坠楼身亡。被判十五年。服刑期间自学识字,读完三十本心理学书籍。他说:“我不是为自己求原谅,我只是想拍一部片子,告诉所有像我儿子一样的农民工子弟:愤怒没错,但别让它毁了你。”

林浩然听完,立即联系司法部门申请探访许可。两个月后,他在高墙之内见到了赵建国。男人鬓角斑白,双手粗糙,眼神却清澈坚定。他们隔着玻璃通话,长达四个小时。

回来后,林浩然做出一个惊人决定:邀请赵建国成为“普通人电影学校”的远程导师。通过视频授课,指导学员拍摄“底层愤怒”的主题短片。消息传出,舆论哗然。支持者称其为“真正的救赎教育”,反对者怒斥“美化罪犯”。

周小雨担忧地问:“值得冒这个险吗?”

林浩然看着窗外喀什的星空,轻声说:“你说当年为什么坚持要做《回音》?因为我们相信,每个灵魂都有被听见的权利。现在,不过是把这句话走到底。”

秋季来临,第一批学生作品完成。十部短片,在当地举办了一场名为“初声”的展映会。没有红毯,没有评委,观众席坐着邻居、亲戚、曾经的陌生人。其中一部叫《妈妈的手》,记录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每日重复削土豆的过程。女儿原本嫌她浪费,直到某天发现,母亲削的形状竟与她童年最爱吃的土豆饼一模一样。

另一部《父亲的鞋》,讲述贵州山区一个留守儿童每年春节都在村口等待父亲归来,年复一年,最终他长大离乡,却在行李箱里始终放着一双崭新的解放鞋??那是他偷偷买来,却从未有机会送出的礼物。

放映结束,全场无人起身。月光洒进礼堂,照亮每一张湿润的脸庞。

就在这时,林浩然接到电话:阿依古丽老人病危。

他连夜启程赶往伊犁。草原已入寒冬,毡房外积雪盈尺。老人躺在床上,呼吸微弱,见到他时却笑了:“你来了啊……我就知道你会来。”

她握着他的手,断续地说:“我这一生,恨过政府,恨过邻居,恨过命运……可最后发现,最难原谅的,是我自己。我以为撑住这个家就是坚强,其实我只是害怕软弱。现在好了,我能哭了,也能笑了。”

三天后,阿依古丽安详离世。按照遗愿,家人将她的骨灰撒入春溪。林浩然录下了那一刻:融雪汇流,花瓣随波漂远,远处传来孩子们唱民谣的声音。

他把这段影像加入《回音》特别纪念版,并在片尾新增一行字:“献给所有终于敢哭的人。”

回到喀什,他收到一份快递??来自齐齐哈尔李文秀老师的包裹。里面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,封面写着《原谅练习手册》。翻开第一页,是她一笔一划抄写的丈夫出狱后每日做的家务清单:修水管、扫院子、给岳母买药……每完成一项,就画一个小太阳。

“这不是原谅的结果,”她在附信中写道,“这是爱重新生长的样子。”

林浩然把这本书放在教室中央,供所有学生传阅。不久之后,有人在旁边放上了释慧师父寄来的禅修笔记,赵磊寄来的吉他谱《爸爸,你回来好不好》手稿,还有那位新疆老太太邻居临终忏悔信的复印件。

这些物品渐渐堆成一座小小的祭坛,上面贴满便利贴。最新一张写着:“我要回去看我妈了。虽然她当年扔了我的画具,可我现在会自己买新的。”

春天再次到来时,“普通人电影学校”正式更名为“回音计划学院”。招生范围扩展至全国,合作机构包括偏远山村小学、女子监狱、自闭症康复中心。课程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影像,延伸至声音采集、口述史整理、社区剧场等形式。

林浩然依旧四处奔波,但他不再急于寻找“震撼人心的故事”。他知道,真正的力量不在戏剧性里,而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褶皱中:一个母亲收起责骂脱口而出的瞬间,一个儿子拨通多年未联系父亲电话前的深呼吸,一对夫妻在冷战多年后第一次共同做饭时默契的沉默。

某日黄昏,他独自坐在喀什老城的土墙边,看着几个学生调试新借来的DV摄像机。巴合提跑过来,举着一台旧录音笔兴奋地说:“老师!我录到了雪豹的叫声!虽然看不见它,但我听见了!”

林浩然笑着接过录音笔,按下播放键。风声、雪粒摩擦声,然后是一声极轻的低吼,仿佛来自远古的回响。

他忽然明白,所谓“回音”,从来不是过去的重复,而是当下被听见后的震荡,向着未来绵延而去。

他打开手机,给周小雨发了条消息:“今晚放《回音》吧,就在院子里。我想听听大家看完后,心里响起的是什么声音。”

片刻后回复跳出来:“好。顺便带上爆米花,孩子们说,看电影怎么能没有零食呢?”

他笑了,抬头望向渐暗的天空。星辰初现,如同无数未曾熄灭的灯火,在这片广袤大地上,静静燃烧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