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魏晋不服周 > 第192章 宾客与菜单下(第1页)

第192章 宾客与菜单下(第1页)

石守信手中拿着的,是一封“不同寻常”的信。

无论是从信的内容看,还是从写信的人看,都挺不同寻常的。

这是贾充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!

在信中,这位老奸巨猾的政客,是这么写的。

一。。。

袁熙赴任鄱阳那日,天未亮便动身。建康城外的官道上薄雾如纱,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靴与衣角。他背着一只粗麻包裹,内里是王衍亲赐的《政典》抄本、一方砚台、几卷农书,还有一封由虞预代笔、王衍亲自钤印的委任文书。身后跟着两名随从??一名是从归义营退役的老兵,名叫陈阿六,通晓刀弓,也懂些耕作;另一名是太学算科出身的年轻学子,姓李名知微,精于丈量田亩与兴修沟渠。

三人徒步而行,不乘官车,不举旗号。袁熙说:“我若骑马坐轿,百姓便只看得见‘县令’,看不见‘人’。”

一路南下,越往江湖深处,景象越是荒凉。昔日富庶的鄱阳郡因连年战乱与流民涌入,早已田地荒芜,村落凋敝。沿途所见,多是断壁残垣,野狗游荡,枯井旁偶有白骨半埋于土。偶有活人,皆面黄肌瘦,目光呆滞,见官差模样的人便惊惶躲避。

直至第七日,他们抵达鄱阳湖西岸的小屯??原名“莲塘里”,如今只剩十余户人家蜷居在几间茅屋里,靠捕鱼和挖藕根度日。村中无井,饮水需走三里山路至一泓清泉;无塾,孩童终日赤脚泥中嬉戏;无医,老妇病死竟以草席裹尸焚于野。

袁熙立于村口枯柳之下,望着这片焦土,久久不语。

当晚,他在破庙中搭起一张木板床,点油灯翻阅户曹发来的屯垦档案。字迹斑驳,数据残缺,唯有一页写着:“可垦荒田约三千亩,若得水利,三年可成粮仓。”他提笔在旁批注:“非‘若得’,乃‘必建’。”

次日清晨,他召集村民于庙前空地。众人畏缩不敢近,直到陈阿六搬出一袋米,在石臼上碾开,煮了一锅稀粥分食,才渐渐围拢过来。

袁熙站在石阶上,声音不高,却清晰坚定:“我是朝廷派来的县令,名叫袁熙。我不收税,不征役,只问你们一句:想不想重新种地?”

无人应答。

他又说:“从今日起,官府提供种子、农具、牛力。你们出工,每日记工分,年终换粮。孩子可入学堂,病人可入医馆。只要肯干,三年之内,家家有屋住,顿顿有米饭。”

仍是一片沉默。

终于,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开口:“郎君……你说的是梦话吧?从前也有官来说这些,结果呢?人走了,粮骗光了,村子更穷了……”

袁熙不恼,只问:“您儿子怎么死的?”

“饿的。去年冬天,雪太大,鱼捕不到,藕挖不出……他拖着病体去百里外讨饭,死在路上。”

袁熙低头,从怀中取出那方砚台,轻轻放在石桌上。“这方砚,是监国王公亲手所赠,传为蔡邕旧物。今日我当众立誓:若不能让莲塘里每户人家吃饱穿暖,若不能让孩子们念上书、老人们看得起病,我就把它砸碎,辞官回乡,永不再仕。”

人群骚动。

陈阿六当即跪下:“小人愿效力!”

李知微也朗声道:“学生愿留此地,教孩童识字算数!”

老妪泪流满面,磕头不止。

当天下午,第一批开荒队伍便组织起来。袁熙亲自执犁,翻开第一垄田。泥土翻卷,黑如膏脂,阳光洒落其上,仿佛大地苏醒的呼吸。

******

三个月后,莲塘里已焕然一新。

三百亩荒地被平整出来,播下早稻良种;山泉引渠而下,建成简易灌溉系统;废弃祠堂改造成学堂兼医馆,李知微白天授课,夜里研习《千金方》,试着用本地草药治病;陈阿六带领青壮修路筑坝,还从附近山林捕来野猪驯养,试办小型畜场。

最令人振奋的是,袁熙推行“工分制”与“信用册”。每户劳作时间、贡献大小均登记造册,凭册领取口粮、布匹、盐巴等物资。若有余力者多劳,还可兑换纸笔书籍,甚至将来可凭积分优先选任基层吏员。

消息传开,周边流民闻风而来。短短百日,人口增至八百余人,屯垦面积扩展至千亩。更有邻县小吏暗中效仿,自行设立“工分簿”,却被上司斥为“妄改祖制”,险遭罢黜。

袁熙得知后,修书一封直呈建康,请王衍明令推广“基层治理试验法”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制度不在高堂,而在田埂。百姓不信空言,只认实效。今日莲塘里一锄一镐,明日或成天下之范。”

王衍读罢,抚案良久,对虞预叹道:“此子不仅会读书,更懂人心。”

遂下诏:“凡屯田使所在之地,准试行‘工分制’‘信用册’‘义务教医’三项新政,三年为期,成效显著者,升格为‘示范屯’,主官优先提拔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