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古代的巾帼英雄都有谁 > 46 巾帼英雄十八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(第2页)

46 巾帼英雄十八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(第2页)

“永乐朝,从南京迁都北平,除了需要重修宫殿外,还有一项要事,就是南粮北调。因为政治中心迁移,不仅皇室要搬家,中央枢纽也要搬迁。随着皇帝和大臣迁走的还有他们的家眷亲属仆从,随扈军队以及随着政治中心转移的百姓。”

“燕地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一个都城的需求,就需要从南方运粮。但古代交通不便,大规模运粮,成本最低的就是水运。而相较于海运,运河运输的安全性更有保障。”

“许多人都以为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,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并非某一朝某一代某一人的功劳,而是历朝历代不断地完善。在永乐大帝前元朝也曾对这条连同南北的运河进行过大规模拓宽,维护挖掘。”

“然人工运河容易淤积,需要不断地维护。到了永乐年间门,这条运河如要承担大规模运输任务,就需要再次大修。为了休整运河朝廷仅在山东一地就征调了数十万民夫来修浚运河,开凿会通河。”

“运河途径的山东虽为孔孟之乡,儒家发源地,但翻看历代的灾荒述略,你就会发现,这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。古代黄河极容易泛滥,而山东又位于黄河下游,水灾、旱灾、蝗灾几乎是轮番上阵,不遭灾的年头十分鲜少。”

“不同于现代,国家工程对百姓意味着增加就业岗位。参加工程建设,全凭自愿,可以拿工资。古代这种国家工程,百姓不仅没有酬劳,还要自带干粮。要是遇到杨广那种昏君,去服徭役死亡率比出征打仗的死亡率还高。人干事?”

“即便不是残暴昏君,因为徭役干死干废也不是稀奇事。汉文帝规定每年徭役天数上限,明文写明征徭役避开农忙为什么备受称赞?因为在古代官府不顾农时,抽调役夫并非稀罕事。”

“古代生产力低下,百姓无法提高亩产就只能通过耕种更多的土地来获取粮食。一旦家中壮丁被抽走,耽误农时,那这一年就要饿肚子了。我们今天要说的巾帼英雄——唐赛儿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。”

“唐赛儿起义前,山东是个什么样的景象呢?因轮番的水灾旱灾,百姓已到了吃树皮、草根苟延生存的地步,但朝廷没有抚恤不说,依旧是‘徭役不休,征敛不息’。”

“迁都固然有朝廷的政治考量,不能说错,但不顾民生多艰,强征徭役就不对了。这又要饶回原点了,那就是朝廷没有懂经济的大臣。假设,永乐大帝很懂得经济之道,他派出去的远航船队带回了丰厚的回报,朝廷以工代赈来修运河,结局会如何?”

听到前面朱棣本来有些生气,但听到这里朱棣却眼前一亮,旋即叹了口气。

顺着主播这个思路,若郑和下西洋能够满载而归,确实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如今的关键是下西洋如何才能满载而归。

主播说到底只是说,甚至有些想当然,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会有许多问题。不知道隔壁那金山银山在哪里挖,挖金山银山可比下西洋发展贸易快多了。

“在永乐朝之前,明初之时,山东就是连年灾荒,饿殍遍野。靖难之役,山东又是主战场。如今修运河抽壮丁,山东又是首当其冲,可以说这一地百姓不得一刻休养生息的机会。”

“想当年朱元璋走上起义之路不就是全家病死的病死,饿死的饿死没有了活路吗?如今他所建立的大明治下百姓与曾经的他没有活路,看不到希望,与他一样选择起义也就不奇怪了。”

“唐赛儿的父亲是被强征的役夫之一,恰逢灾年,没有活路,唐赛儿夫妻便去衙门讨粮。百姓活不下去,像朝廷请求帮助本是常理,然他们讨粮的最终结局是唐赛儿的丈夫林三被杀,父亲悲愤而亡,母亲病死。”

“想一想,我们一十来岁在做什么,哦,大部分人应该还读书,每天最大的烦恼是考试和下课后吃什么玩什么。然唐赛儿一十岁却已亲人尽丧,孑然一身,还要面对无米下锅的无望人生。”

“唐赛儿虽家境贫苦,但她与梁红玉一样自幼从父习武,十五岁时已武艺超群。眼见亲人尽丧,忍无可忍的唐赛儿决定孤注一掷发动起义。”

“对于唐赛儿起义有个传说是她在丈夫死后,偶得一藏有宝剑和兵书的石匣,学得了法术和兵法。额~这个怎么有点武侠演义乱入的感觉?然不管是真的得到过神秘石匣,还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的知识,从后来唐赛儿的表现来看,她至少是通晓兵法的。”

“至于法术,我受社会主义教育长大,那肯定是不相信啦!结合唐赛儿以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起义,这个所谓通晓法术应该和汉高祖斩白蛇,赵匡胤出生时什么赤红的光照满屋子,奇香扑鼻都是用来造势的手段而已。”n,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