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全右卫指挥使交代了张家口现在的大走私商人,如王家、梁家、黄家等山西大商人,他们垄断了和北虏的走私贸易,甚至和万全都司、山西都司、山西行都司都有很强的关系,而且要命的是,在张家口的只是这些家族的分支,他们大多在太原居住,一旦动了张家口的人,他们立马就会转移财产、毁灭证据,这就很麻烦了。
张四维和杨俊民很清楚,他们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人,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,和苏松地区的府上有钱之后就让子弟们科举上进不同,山西商人走的是文武两开花的路子,不仅花重金培养家族的子弟读书科举,同时也鼓励家族的子弟习武从军,甚至为他们捐官,而且山西富商很多又出身于卫所。
这就使得这些山西商人不仅通过银子、科举等各种方式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喉舌,更是在山西三镇和山西都司、万全都司、山西行都司内都有大量他们的人员,对于这些人来说,他们一方面接受了家族大量的资金,家族在他们提拔的每一步上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,他们当然也要回报家族。
马芳虽然在宣大极有威信,但是马芳也很清楚,仅靠威信,不能解决此事,一旦把他们逼急了,他们真的聚兵作乱起来的话,宣大又是边镇,极易整出大乱子,张四维等人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一面继续侦查相关的情况,一面上报朱载坖,请求朱载坖圣裁。
在马芳等人的奏疏抵达京师的时候,朱载坖正在召见礼部左侍郎署升平署事王世贞,朱载坖交给王世贞一个任务,命令王世贞将盗取库银案写成剧本,排演之后令大明全国的戏班演出,名字朱载坖都已经想好了,就叫盗库银,务必要简单,就按照案件是真实情况去写,毕竟菊花塞银子这样的事情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事情。
安排完这些事情,朱载坖才批阅奏疏,对于马芳等人奏疏中所讲的情况,朱载坖早就有所考虑,朱载坖认为,应该先恢复朝廷在山西的耳目,耳聪目明之后,才好办事情,所以先要做的就是先撤换锦衣亲军山西千户所的上下军官校尉,还有山西镇守太监,重新调派人手,加强朝廷对于山西的监督。
除此之外,就是对于山西三镇中下级军官们轮混了,不同于高级军官,这些中下级军官的轮换还是真不是一件好办的事情,为此朱载坖专门召见了内阁辅李春芳、次辅张居正、兵部尚书汪道昆、总督京营戎政曹国公李庭竹、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左侍郎王崇古、顺宁侯俞大猷、蓬莱侯戚继光等人商量。
朱载坖将马芳等人的奏报直接给了重臣们传阅,朱载坖说道:“山西的事情不好办啊,事涉官军,一旦引起哗变就不好办了!”
这也是朱载坖最担心的事情,倒不是说朱载坖没办法处理此事,而是要是真的生了哗变,以现在朱载坖掌握的官军,要想轻易扑灭还是不难的,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,朱载坖不愿意这么做,朱载坖希望能够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不要引起太重的连锁反应。
对于朱载坖的想法,李春芳等人也是深以为然,但是要怎么处理此事,还有值得商榷的,这些中下级军官们,虽然品级不高,但是每日和士卒们厮混,掌握部队的能力是很强的,所以必须加以更易才行,但是不能一下子就大动干戈,朝廷刚刚才更易了山西三镇的总兵和提督,现在新到任的提督和总兵还没有切实掌握部队,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朝廷是最危险的时候。
朱载坖的决心是更易整个山西三镇的中下级军中,彻底将晋商集团的武力支柱给打垮,不给晋商集团再做大的机会,朱载坖和诸位重臣们商量的就是应该怎么对各级军官进行调换。
兵部尚书汪道昆当然要先言,汪道昆认为,应该先对沿边一线的堡垒、驻军军官予以更易,同时各提督、总兵亲率中军靠前指挥,这样的好处是先稳住边防,然后在想办法一步步更易这些军官,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,同时作为宣大的两翼,朝廷要命令蓟辽和陕西三边在宣大侧翼集结部队,随时准备驰援宣大。
对于汪道昆的意见,朱载坖认为还是合理了,必须先将边墙掌握住,防止事态恶化,就是出了什么问题,也好在边墙内部解决。
王崇古则是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,作为山西人,也是杨博所看好的后起之秀,他早就收到了杨俊民的信,知道应该怎么办,王崇古则是向朱载坖提出了这些山西商人子弟在军中任职的特点,虽然这些商人子弟也习武,但是他们投军可不是为了效命疆场了,他们是为了实现家族的利益的。
所以这些商人子弟的分布其实是很有特点,主要是在各都司卫所的文书和后勤部门任职,还有就是沿边和重要的交通要道、边堡也有大量的山西商人子弟,在文书和后勤部门任职,是为了向这些商人提供情报,利用朝廷信息为他们挣钱,而在后勤部门,则是为了更好的获取利益,毕竟山西商人也要向边军提供大量的物资,有自己人在山西三镇和各都司的后勤部门,也更方便他们从中获取利益。
而把持沿边和交通要道的边堡,则是为了为他们的走私生意保驾护航,没有边军的掩护,这些走私生意很快就会暴露的,这点晋商们是很清楚的,所以他们将自己的子弟安排在沿边的边堡中,要掩护自己的走私生意,这次对于山西三镇中下级军官的调整,主要就应该从这些人着手。
要调整的人解决的,问题就是派哪些人去山西三镇的问题,这也是朱载坖所关心的,毕竟这可是沿边,马虎不得的。
sad4。。sad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