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周瑜被打成重伤,生命垂危,戚继光也负伤的这一噩耗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军中炸开了锅,整个阵营瞬间陷入了恐慌与不安之中。
郑和心急如焚,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,双手紧紧握拳,眉头拧成了一个“川”字。
他深知当前局势的严峻程度,犹如暴风雨来临前那压抑而危险的氛围,敌人随时可能发动新一轮的猛烈攻击,若不迅速采取行动,整个阵营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于是,他当机立断,立刻派出亲信,火速召集了谭纶、邓子龙、李如松、俞大猷这几位副都督前来议事。
不多时,几位副都督便匆匆赶到议事厅。
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,压抑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,众人面色凝重,脚步沉重地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。
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与担忧,眼神中透露出对当前局势的迷茫与不安。
郑和率先开口,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,仿佛带着千斤重担:“诸位,如今周瑜和戚继光身负重伤,我们失去了两位得力的将领,处境可谓是十分艰难,敌人来势汹汹,如同饿狼扑食一般,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必须尽快想出一个应对之策。”
谭纶皱起眉头,那眉头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,他双手抱在胸前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郑都督,依我之见,我们应当坚守阵地,等待援军到来。
目前我们虽遭遇挫折,但我们的士兵们都英勇善战,且对这片阵地极为熟悉。
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加固防御工事,凭借地形之利,一定能够守住这里。况且,援军一旦到来,我们内外夹击,定能将敌人一举击退。”
邓子龙听后,连连点头表示赞同:“没错,谭将军所言极是。我们的士兵们个个都是好样的,他们不怕牺牲,敢于战斗。
只要我们稳住阵脚,不贸然出击,敌人也难以轻易攻破我们的防线。而且,坚守阵地也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,等待局势的转变。”
李如松却猛地一拍桌子,站起身来,提出了不同的看法:“但是,敌人的兵力强大,远远超过我们。他们此次来势汹汹,必然是有备而来。
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防守,就如同坐以待毙,恐怕难以持久。敌人会不断地消耗我们的兵力和物资,我们的防线迟早会被攻破。
我认为,我们应该主动出击,趁着敌人尚未完全站稳脚跟,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,或许还能扭转当前的劣势。”
俞大猷思考片刻后,缓缓说道:“李将军所言不无道理,主动出击确实有可能打乱敌人的部署,为我们赢得一线生机。
但是,主动出击也存在极大的风险。我们对敌人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,贸然出击很可能会陷入敌人的陷阱。
所以,我们需要仔细斟酌,制定一个周全的计划,既要考虑到主动出击的突然性,又要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。”
众人各抒己见,讨论得十分激烈。
有的副都督双手在空中比划着,试图阐述自己的观点;有的副都督则眉头紧锁,仔细聆听他人的意见,不时低头沉思。
郑和坐在主位上,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意见,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思考。他不时插话提问,引导大家深入思考。
“谭将军,你说坚守阵地等待援军,那援军大概多久能到?我们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坚守住?”郑和目光看向谭纶,认真地问道。
谭纶思索了一下,回答道:“郑都督,我已派人快马加鞭去联系援军,按照正常行军速度,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。只要我们在这两三个月内加强防御,鼓舞士气,我相信士兵们能够坚守住。”
郑和点了点头,又转向李如松:“李将军,你提出主动出击,那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个方向出击?出击的兵力如何安排?”
李如松走到地图前,指着地图上的一处说道:“郑都督,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敌人的侧翼出击。此处敌人防守相对薄弱,且地形复杂,便于我们隐蔽行动。
我们可以派出三千精锐部队,趁着夜色突袭敌人,打乱他们的阵脚。”
郑和仔细看着地图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李将军的想法有一定道理,但三千精锐部队是否足够?而且,如何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撤离也是一个问题。”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越来越深入,各种观点相互碰撞,火花四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