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> 第二百一十九章 吐谷浑宰相(第1页)

第二百一十九章 吐谷浑宰相(第1页)

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。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传闻一战百神愁,两岸强兵过未休。谁道沧江总无事,近来长共血争流。这本是在另外一个时空里,一百多年之后才会出现的诗词,此时却被李治提前给剽窃了出来。原本魔族败退之后,李治一行即将离开天庭之际,太白金星却奉了大天尊之命,前来延请唐皇。尽言大败魔族,唐皇出力甚重,为表彰此役各路仙家兵将之忠勇,大天尊有意在瑶池增开一场「蟠桃盛会」。获悉此事,李治摇头不语,然后当场「写下」了流传千古的这首诗,嘱托太白金星代转,然后扬长而去。开什么玩笑,如今的李治自然不会去贪图那两口琼浆玉液,也不再痴迷于那风靡三界的蟠桃,去参加这样毫无营养的盛会,还不如回家多陪陪老婆孩子呢。「哈哈,九郎到底是九郎,本座都差点儿忘记了,当年他八岁幼龄就已经诗名冠绝长安城了,我们也回去吧——」看到李治走的这样洒脱,杨戬不禁感慨万千,且由衷地佩服起李治来。当然,李治如今大唐之主的身份,去参加这样的盛会的确是有些敏感。若换成任何一个人间的帝王,哪怕是当年的李世民,都可能会是一段三界的佳话。可惜,李治不是李世民,更不是任何一位人间帝王,他就是李治,独一无二的李治。也许,从这首诗中能看出李治婉拒的「理由」,杨戬却能明白这背后的真正原因。如果真有那么一天,我杨戬又该如何行事呢?几度秋意浓,最是桂花香。李治一行返回人间之时,却发现此处已经进入了八月,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。永徽七年,秋分之日。「敖师兄,素贞,我等三人步行回长安吧,顺带也看看沿途的民情,我这个大唐皇帝当的,委实有些不负责任了。」合指算来,李治离开大唐居然已经五年多的时间了,他们降落的地方,却在长安城的西南部,一个叫做蓝田的地方。「师尊,这个地方好美啊,您看那些忙碌在田间的百姓,虽然一个个头上都满是汗水,却洋溢着欣喜的笑容,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。」此时的白素贞,哪里还有一丝杀伐果决的样子,看什么都好奇,甚至跑到天边向那些农人问这问那。「呵呵,敖师兄,经过此一役,想来你不会再躲着素贞了吧?她虽然是我的弟子,咱们修行之人,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顾虑?」「我知道你在龙族的责任很重,我同样也需要振兴大唐,甚至要振兴整个人族,难道就要永远不结婚生子了吗?」「敖师兄啊,你是了解我的,最看不惯那些为了修行而泯灭‘本性的做法,如果为了长生什么都舍弃了,那要的长生又有何意义可言?」「此次回长安之后,我想趁机就把你们的事给办了,你作为一个大男人,这种事情总不能让一个姑娘家先开口吧?」看着在田间欢快的像一只蝴蝶的白素贞,李治突然觉得自己有些「老」了?单单计算这一世的岁数,他也过了不惑之年,只是面容依然是二十来岁的样子。当然,比起小白龙和白素贞来,那完全就没有可比性,只是这身份、位置的改变,身上的责任重大,有时候真让李治觉得有些不适应。「主上,其实我是喜欢白姑娘的,可是龙族的事情,并不是外表看起来那么简单,有些事情,也是我突破了‘大罗金仙之后才慢慢知道的」小白龙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,看向白素贞的目光,除了怜惜,更有深深的担忧。「哈哈,敖师兄啊,我发现你是越活越回去了?没有突破‘大罗金仙的时候,我看你还一副天不怕、地不怕的样子,怎么如今修为更强了,反而畏手畏脚了起来?」「既然你叫我一声‘主上,而素贞更是我门下的大弟子,有我在的一天自然不会让你们被人欺负。」「魔族肆虐三界也了,此次虽然在天庭铩羽而归,但是他们的核心力量还在,反而是天庭受创不小。」「谁也说不准魔族会嚣张多长时间,不过,我却打算趁机搞些动作出来,咱们的力量还是太弱了些。」李治也没有细问小白龙的顾虑,反而大包大揽地将所有的问题都揽了过来,在李治看来,龙族就算是有问题,难道比人族的问题还严重吗?「这位贵人,您如果不嫌弃,请用碗水吧——」这个时候,旁边过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,地上放着一个瓦罐,手中还端着一个陶瓷碗,碗中是清澈的凉水。虽然已经入秋,正午前的时段还是有些闷热,更何况今日的阳光正好,老者的前胸后背都有些湿了。看样子老者是专门前来送水的,在旁边的田地里,正有两男一女在忙碌着,还有一个五六岁大小的孩童,在田地里捉蛐蛐玩,应当都是这位老者的家人吧。「多谢老丈,在下也不是什么贵人,就住在长安城里,趁着秋高气爽,出城来随便走走。」李治热情的接过了老者递过来的陶瓷碗,想都没想,一饮而尽,一丝甘甜从喉入腹。看到李治喝光了自己送上的水,老者笑的更开心了。他本就是最为朴实的农人,看到如此俊朗的公子哥真的没有嫌弃自己,老者的真诚终究被善待了。「原来是长安城来的贵人啊,怪不得您有如此的气度,比起俺们这些土里刨食的强多了。」老者恭敬地将陶瓷碗接过去,又给小白龙也倒了一碗,虽然小白龙并不渴,看到李治都喝了,他自然也不能拒绝。「老丈就是蓝田本地人吗?家里有几口人啊?今年的收成如何,可够一家人吃喝的?」喝了老者一碗水,彼此也就近乎了起来,李治随意坐在田埂之上,示意老者也坐下来。原来,这位老者姓徐,就住在离此不远的徐家庄,整个庄子不大,也就一百多户人家,九成以上都是姓徐的。田中劳作的正是老者的两个儿子和二儿媳,那个在捉蛐蛐玩耍的,自然就是老者的孙子了。小儿子今年刚刚十三岁,放在哪个时代,都算是典型的老来得子了。事实上,老者还有一个长子,却死在了多年之前的北疆之战,如果现在还活着,也过了而立之年了。「原来是忠良之后啊,令郎为国捐躯,难道您就没有得到抚恤吗?」听到这老者的大儿子,也在当年的北疆之战牺牲了,言语之间李治自然更加尊重一些。「当然有啊,除了给银钱和粮食,现在种的五十亩地,也是朝廷一并发下来的。」「我那小儿子还在村里的学堂念了书,小孙子过了六岁,也打算送过去,今年的收成不错,长安城中有‘龙女娘娘在,咱们这里自然是风调雨顺的。」老者说到「龙女娘娘」,还不自觉朝着长安城的方向拱了拱手,那份感激和虔诚是装不出来的。老者口中的「龙女娘娘」,李治自然知道是在说谁,正是被他册封为「德妃」的东海七公主敖凌。当年天庭被魔族大军围困,司职人间降雨的天庭职曹人员也不能轻易出入南天门,于是李治就擅自做主,让敖凌来负责大唐境内的布雨事宜。没想到,如今天庭已经恢复正常了,自家媳妇儿竟然还「霸占」着这个活计没丢吗?「老丈,我等出来的匆忙也没带什么,这锭银子你且拿着,算是给你家小儿子和孙子的学资吧。」该了解的,李治也了解完了。至少从长安城周边看来,这几年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,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都能上学堂了,这可是一个很了不得的现象啊。「这这使不得啊,一碗水而已,老汉怎能收您的银子,您这不是让别人戳老汉的脊梁骨吗?」任凭李治如何硬给,都被这徐老汉给推了回来。「这位大哥哥,耶耶是不会要你的银子的,您就收起来吧」这个时候,在那边玩耍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,应当是玩累了,过来讨口水喝。「呵呵,好,那大哥哥就收起来了。来,大哥哥帮你倒碗水喝。」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有了这样的觉悟,李治还真有些感到欣慰,顺手操起了地上的陶罐,暗中将一颗「酸枣」化于水中。这「酸枣」也是孙思邈培育出来的,虽然功效不算太过神奇,就这一颗「酸枣」的药效散入陶罐之中,足够这徐老丈一家数口人延年益寿、百病不侵的。「耶耶,这水真甜啊,太好喝了——」「这这是神仙手段啊,俺们是遇到神仙了吗?」听到小孙子的喊叫,徐老汉亲自喝了一口,顿时觉得多年的腰疼病也消失了,浑身竟然充满了力量?「贵人?——」等徐老丈再想找李治时,却发现那三人早就没有了踪迹。「师尊,这些百姓还真的很容易满足,有口吃的,有衣服穿,有房子住,一家人平平安安的,就是一辈子了。」到底是心善的女子,这半天走下来,白素贞的感悟最深,还时不时出手相助了几名身患隐疾的农人。李治也是无意中想起,「曾经」的白素贞是精通医道的,总不能因为她拜了自己为师,反而没了这项技能吧?于是乎,李治就从孙思邈处要来了那老道所有的药方、医术、针法,一股脑全塞给了白素贞,更是将自己后世所学也倾囊相赠。至于白素贞最终能够学得多少,就不是李治这个不负责任的师尊顾得上的了。这也过去十多年了,不是住在皇宫里,就是跟着李治厮杀在战场上,学得一身医术的白素贞,还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。「所以说,上位者才更应该珍惜这些平明百姓,但凡出现贪官污吏,绝不姑息——」好在走了大半天,整个蓝田县都被他们转悠了一圈,也没发现一例抢男霸女、鱼肉百姓的事情。「主上,今日咱们还回长安吗?」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,此处距离长安不过一百多里而已,以他们的脚程,那还能叫距离吗?「先不回了,随意找个地方住一晚吧。」白天主要是走访田间地头了,既然到了蓝田,李治自然不想放过著名的蓝田山庄,只是他还不晓得,现在有没有出现「蓝田山庄」?蓝田属京畿之地,因蓝田自然山水优美,有唐一代,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、达官贵人寓居蓝田,置办别业,建造庄园。终南之秀鍾蓝田,茁其英者为辋川。辋川山势平缓,山谷宽阔,细流汇聚如车辐,故名之曰「辋川」。辋川青山逶迤、峰峦叠嶂、奇花异藤遍布幽谷,溪流瀑布随处可见,可与江南水乡媲美。白天走访之时,李治已经知道今年的秋闱在即,全大唐各处的举子齐聚长安城。当然,蓝田作为距离长安近便,又是如此风景如画的地方,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子前来游览、流连忘返。此时,李治三人已经来到了辋川脚下,一拉溜有数座山庄,更有不少商铺林立,众多的游人撑起了此间的各项娱乐业,倒是将二十里外的蓝田县城给比了下去。依山傍水,歌舞升平,游人如织,斜晖脉脉。「走,咱们就选这处‘玉烟阁吧——」把着山口的地方,赫然有一座两层的酒楼,没有长安城中大酒楼那样金碧辉煌,却更具典雅精致之感。离着多远呢,就听到「玉烟阁」中丝竹之声不断,偶尔传来划拳行令喧嚣。「庭芝兄,论身份,您在朝为官,论年龄,您也是居我等之长,今日这第一首诗,何当由您来做啊——」「玉烟阁」的二层,除了大堂的散座,更是开辟了四个宽敞的包间,其他三间还没有上人,而最大的这间「茱萸泮」却早已人头攒动、觥筹交错。「子安此言差矣,有观光兄在此,纯安敢造次也——」长安城往西,万里之遥,东接鄯州有一国,曰:吐谷浑。吐谷浑,亦称吐浑、河南国,是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此所建的国度,就用了自己的名字为国号,而今也绵延了三百多年。吐谷浑,东、北、西三面都与大唐接壤,南边却紧靠着西南大国吐蕃,疆域不算太小,人口却不算很多。数年之前,魔族肆虐南瞻部洲,大唐自然是首当其冲,而被大唐和吐蕃夹在中间的吐谷浑,也没能逃脱噩运。此时的吐谷浑国主为慕容诺曷钵,娶大唐的弘化公主为妻,领大唐驸马都尉一职。有了这层关系,吐谷浑倒是同大唐交往密丛了起来,有不少吐谷浑的贵族、商人、学子西入长安。也有那些心思活泛,以及胆气过硬的大唐之人,愿意到吐谷浑去碰碰运气。吐谷浑的国度在「伏俟城」,这是一座狭长的城池,东西向不足两里,南北却有六里之长,系用砾砂泥土堆积而成。「伏俟城」分为内外两层,内城却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,东西长六十余丈,南北亦如是。内城墙由夯土筑成,数百年过去了,依然保存完好。城墙高四丈,基宽足有六丈,平日里只开东城门,门宽则三丈有余,门外有一折角遮墙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